吉木乃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,準葛爾盆地北緣,薩吾爾山北麓,額爾齊斯河南岸,地理坐標為北緯47°00′-47°59′,東經85°33′-87°09′。東與福海縣毗鄰,南與塔城地區的和布克賽爾相連,北接哈巴河、布爾津兩縣,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,邊境線長141千米。東西長約120千米,南北寬約110千米。總面積7145平方千米。總人口3.9萬人(2010年)。縣人民政府駐托普鐵熱克鎮。由哈、漢、維、回等22個民族組成。
秦漢時,呼揭、匈奴相繼駐牧于此。
魏晉南北朝時為柔然、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駐牧。
隋唐之際,為西突厥葛邏祿牧地。唐王朝先后設大漠、陰山、金山都護府管轄其地。
五代、宋、遼時期,克烈、乃蠻等部在此游牧。西遼曾在此設西部招討司。
宋嘉泰四年(公元1204年),蒙古鐵木真征服乃蠻,乃蠻西遷,斡亦刺惕部崛起,本地為窩闊臺封地,設尚書省、行省。
明朝之際,稱斡亦刺惕為瓦刺,即史稱四衛拉特。
康熙三十五年(公元1696年)盡服準噶爾部,準噶爾由定邊將軍治下。
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5年),清廷準左列將軍策凌奏議同意喀爾喀與準噶爾部牧地以阿爾泰嶺、哈巴、博爾濟(縣名異譯)為界。
清乾隆二十年(公元1755年),清朝平定準噶爾。
清乾隆二十四年(公元1759年),清平定大小和卓叛亂,統一新疆。
清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762年),清設“總統伊犁等處將軍”,統轄天山南北路,本地屬將軍治下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管理。
清同治六年(公元1867年),清設布倫托海辦事大臣兼領塔城、阿爾泰事務,
1869年撤布倫托海辦事大臣,阿爾泰仍歸科布多參贊大臣管理。
1906年科布多、阿爾泰分治,吉木乃始屬阿爾泰辦事大臣治下,直屬清理藩院。
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,阿爾泰作為特別區,直屬中央政府,任原阿爾泰辦事大臣帕勒塔親王為阿爾泰辦事長官。
1916年設吉木乃縣佐。
1919年4月北京中央政府決定改阿爾泰區為阿山道,歸入新疆省統轄。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十月,吉木乃縣佐升格為縣,屬阿山道管轄。
1934年后,阿山道改為行政區、行署、專員公署。
1954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區別蒙古國和蘇聯的阿爾泰名稱,改稱阿勒泰專區,吉木乃縣一直隸屬阿勒泰地區。
民樂縣人民政府主要職責,根據縣政府各個時期的工作要點和工作部署,開展調查研究工作,反映情況,提出建議,為政府制定有關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發揮參謀助手作用。
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國內從事高能物理研究、先進加速器物理與技術研究及開發利用、先進射線技術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基地。
中國安丘網是安丘市人民政府的門戶網站!讓我們團結奮進,激情創業,努力建設富強、秀美、幸福的新安丘!也讓安丘面向世界,走向世界,讓世界了解安丘,安丘人民歡迎您!
-
-
山東省紀委監察廳的主要職責是,主管全省黨的紀律檢查工作。負責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決定,認真抓好反腐敗斗爭,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。